商洛海藍科技有限公司
由于全球新冠感染人數持續上升,市場陷入對世界燃料需求可能下降的恐慌,以致近期的石油價格大跌不止。盡管國際油價持續低迷,低于40美元/桶就跌破了我國石油開采的成本。但隨著我國環保要求的提高,鉆井廢棄物不落地處理等新環保技術在油田逐步推廣應用,西南油氣田一井場附近道路并無泥濘,道路兩側砌筑著整齊的路沿石,路面上鋪設著灰黑色的基土,在雨中顯得平整而又干凈,一幅日新月異的景象。
據相關人士稱,這條道路用的基土、路沿石均是由該井場鉆井產生的巖屑和廢棄泥漿,經再生循環利用、無害化處理而來。這些資源化產品達到了相應環保技術、建材強度等技術指標要求,不僅可用于筑路,還可用于井場建設,目前這些“變廢為寶”的產品已在很多井場普及,其中海藍科技的泥漿處理設備早已投放市場,多年來運行狀況良好,成功處理了多個井場的廢棄泥漿,有效的解決了開采與環保的矛盾。
傳統鉆井排廢物:
打一口井、挖一個坑、埋一個隱患
據了解,傳統石油鉆井施工是每鉆一口井,通常在井場開挖一個泥漿池,用于存放鉆井過程中除泥器、除砂器和離心機等固控系統排放的巖屑、廢棄泥漿和其它井場廢水。經沉淀后,泥漿池中的上層液狀物,拉運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剩余的巖屑、固體廢棄物和少量廢水在加入石灰、水泥等材料就地固化后覆土掩埋。
我國油氣田每年有幾萬口井,每口井大約產生1000方的廢棄泥漿,如果不科學無害、有效地處理,必將給當地環境帶來風險。 特別是鉆井泥漿,即鉆井液,在鉆井作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被認為是石油鉆井中的“血液”,但其化學成分復雜。鉆井廢棄泥漿是石油天然氣工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鉆井廢棄泥漿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成為石油天然氣開采過程中重要的技術難題,也是實現石油天然氣開采實現清潔生產、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
據測算和統計,一般打2500—4000米深的井,每個井場產生廢棄泥漿和巖屑1000—1500方,開挖泥漿坑1000—2000立方米;打5000—6000米的井,開挖泥漿坑1500—3000立方米。這樣,每打一口井就要開挖一個泥漿坑,如固化處理不達標,就算就地掩埋,也將留下污染隱患。
從《環保法》來講,企業生產必須實現無害化,這是硬指標;從經濟角度講,廢棄物資源化本身能生產副產品,本身具有經濟價值。這對于技術來講是一種挑戰,但從企業社會責任來說,是必然選擇。
環保鉆井治污染:
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那么,該如何處理這些泥漿呢?
商洛市海藍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發的泥漿處理設備即可做到泥漿即排即處理。處理后的泥漿經輸送系統再加處理劑制成為基土,再利用制磚機生產出免燒磚。
海藍科技泥漿處理設備與循環利用技術主要特點是:依托鉆機的多級固控系統,現場隨鉆收集鉆井廢棄泥漿和巖屑,取代了傳統開挖泥漿坑的廢棄物收集方式;經固液分離后的廢棄泥漿(液相),采取低溫蒸發的主體工藝,實現蒸餾水再生處理,并就地回用于鉆井;把分離出來的巖屑(固相)等廢棄物,利用海藍科技高溫氧化設備——泥漿焚燒爐進行高溫焚燒處理,廢棄泥漿經焚燒處理后剩余無污染的固體殘渣——陶土顆粒,就地實現固化和無害化,同時達到相應資源化利用的強度等指標要求,用作鋪路的基土,或進一步將陶土顆粒制作成免燒磚、免燒條石等建材。解決了油氣開采過程中廢液循環利用和減量化,解決了固相廢物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徹底解決了鉆井污染隱患。
據介紹,海藍科技采用的“固液分離+低溫蒸發+高溫氧化”主體工藝,而非添加化學藥劑來進行廢液分離。沒有添加泥漿體系之外的化學成分,處理后的殘渣,能達到資源化利用所要求的強度等要求,直接用于鋪路、制磚等。
海藍科技泥漿處理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到內蒙古、新疆、陜北等多個井場,海藍科技還將進一步完善和擴大應用試驗,形成技術系列、標準規范,以便更好地指導應用,從具體環保施工技術上保障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理念的落實。
井場廢物得利用:
實現石油天然氣行業綠色發展之路
海藍科技廢棄泥漿資源化利用方案使原本危害極大的廢棄鉆井泥漿搖身一變,免燒磚、免燒路沿石等資源化產品對井場、鄉村道路的改造起到極大的作用,還用于井場的建設和山坡護坡的建設等。由于我國已經禁止燒土制磚,大量用廢泥漿制成的免燒磚、免燒路沿石等,將可改善農村環境,又可節約土壤和礦石、水泥等資源。
據統計,我國油氣田每年有幾萬口井,每口井大約產生1000方的廢棄泥漿,一個泥漿池通常占地約1.2畝至1.5畝。這樣算來,每年要產生的廢棄泥漿數千萬方,泥漿池需占地幾萬畝,廢棄泥漿變資源不但節省了大量土地,而且避免了環境風險。
沒有經濟性的技術是沒有生命力的。鉆井廢棄物資源產品化后,就具有了經濟價值。因此,鉆井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資源化利用,是實現石油、天然氣清潔生產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石油天然氣行業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